知道自己缺鈣的人很多,經常補鈣的人也不少。可是,在補鈣路上艱難跋涉的人群中,不一定每個人都能補對鈣、補夠鈣。稍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誤區,結果反而妨礙了鈣的吸收,這篇文章就給大家總結補鈣的五大錯誤觀念及鈣鎂D3對人體的益處。

 

 

 

第一個錯誤觀念

衛生署曾經統計,台灣約135萬名50 歲以上的停經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如果一旦因意外造成髖骨骨折時,致死率竟可高達兩成,其死亡率與乳癌晚期致死率幾乎相同;但驚人的還不只如此,日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統計發現,骨鬆併發症中最嚴重的髖部骨折病患,其中65歲以上男性,發生骨折後一年的死亡率將近女性患者的2倍;換言之,男性因骨質疏鬆症引發的髖骨骨折之死亡率可達四成,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推翻以往民眾以為骨質疏鬆症其實沒什麼的錯誤觀念。

第二個錯誤觀念

但是別以為骨質疏鬆症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這是第二個錯誤觀念。現代年輕人因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沒時間運動,抽菸比率高、又嗜喝咖啡,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主任王子康提醒民眾,這些不良習慣都會讓骨質疏鬆症提早找上門。

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林文彬在其研究中提出,預防骨質疏鬆症,應該從兩方面來著手。首先要預存骨本,年輕時要多吃鈣質食物,在骨鈣堆積完成之前要存到一定的骨量;另一方面要減少骨鈣流失,一旦骨鈣堆積完成後,就開始要避免流失,如此才能使骨鈣維持一定的密度,年老時才不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第三個錯誤觀念

但是在坊間,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症,民眾常常購買一堆葡萄糖胺來存骨本,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馬辛一曾在媒體上公開指出,葡萄糖胺是用於疏緩關節症狀與加速關節軟骨的修復,與存骨本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如果想為家中年長者預防骨頭老化建議還是要補充高單位的鈣片。

第四個錯誤觀念

第四個錯誤觀念就是以為趁年輕,多吃鈣片就能夠留住足夠骨本,因為如果購買的鈣片內容不對、食用方法不對,吃了再多鈣片等同於零。馬辛一醫師曾透過媒體建議民眾三個正確觀念,第一、咬碎鈣片的吸收率較好。第二、光吃純鈣片效果不佳,一定要選擇加入維生素D的鈣片產品。

因為身體需要藉由維生素D的輔助才能有效吸收鈣,所以在鈣片的品牌選擇上,除了以含鈣量最高的碳酸鈣為主外,最好選有添加鎂、鋅、銅、錳及維他命D3等礦物質和維生素。維生素D可以幫助或促進鈣、磷的吸收及利用與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鎂能參與骨骼再生,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鋅能夠幫助骨骼發育,提升D3 的吸收作用;銅則是強化造骨細胞活動力,減少骨質流失;錳能加速骨骼再生,強化骨質;第一定要搭配適量的運動。譬如走路、爬樓梯或者是啞鈴操等運動皆可以提升骨質密度,但游泳、自行車等運動則無法提升骨密度,其最主要的取決關鍵在於雙腳的負重力。同時再搭配日光,才能促進體內形成更多維他命D,而維他命D則會促進鈣的吸收,如此才能真正的讓吃進去的營養素都能真正發揮效用。

第五個錯誤觀念

一般民眾都誤以為補鈣就是存骨本而已,其實不然。雖然我們身體內99%的鈣是儲存在骨骼和牙齒中,剩下的那1%的鈣則是存在血液中,它的量雖然少,但卻對我們身體機能有著鉅大的影響:血鈣參與了肌肉收縮,神經傳遞刺激,幫助血液凝結及維持正常血壓等重要功能,所以血中會保持一定的血鈣濃度,以便能隨時供身體使用,因此當鈣質食物攝取不足或其他因素使血鈣降低時,身體便會自動將骨骼中的鈣遊離出來,以維持血鈣濃度的恒定,但長久下來就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了。

 

圖片來源:健康2.0

 

對失眠、焦慮等症狀確實有幫助的純天然營養素:鈣、鎂、維生素D

鈣、鎂、維生素D 這三種營養素對於改善失眠、焦慮等症狀有著很大的幫助,其作用與原理分別如下:

一、鈣

鈣,在人體內可不僅僅是骨質的成分而已。日常我們所補充的鈣質,必須經過離子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正常情況下,30歲之後人體鈣質流失的速率漸漸會大於鈣質吸收的速率,尤其是更年期或是有在服用藥物的民眾(例如,類固醇、利尿劑、抗凝血劑、胃藥、止痛藥等),更容易發生血鈣不足,以及因為血鈣不足造成鈣質從骨骼中游離出來引起的骨質疏鬆症狀。

而鈣質在人體中,除了作為骨質的成分支撐我們的身體以外,同時也負責處理神經傳導、肌肉收縮、血液凝固、心臟的跳動、荷爾蒙等生理作用。而這些離子化的鈣質我們稱之為「游離鈣」,分布在全身的軟組織與血液當中,約佔人體鈣質總含量的1%。因此,人體內的鈣質濃度必須保持一個恆定的狀態,才能維持基本的生理作用。

而游離在骨質之外的鈣離子通常以一萬比一的比例存在於細胞外部與內部,這樣的濃度差異促成了鈣離子在細胞內外的流動。每當鈣離子進入細胞時,細胞本身就就會接收到訊號,這個信號即可開展出促進神經傳導、肌肉收縮等功能。正常來說,上述功能完成後鈣離子會被移出細胞外,但如果因為某些異常原因而導致鈣離子留在細胞裡,就會使訊號發生異常,影響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舉例而言,當鈣離子進入肌肉細胞時會使肌肉細胞收縮,離開肌肉細胞時會使肌肉放鬆,所以當鈣離子異常地留在肌肉細胞內,就會導致肌肉緊繃、肩頸酸痛等症狀產生。同理,這樣的緊繃如果發生在腦神經細胞就會導致容易焦慮、恐慌的症狀。所以,鈣在我們的體內並不只是骨質的原料而已,也是人體內不可或缺的重要電解質。

 

二、鎂

鎂同樣也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成人體內約有20-30公克的鎂,而這些鎂大約有50%儲存在骨質裡,剩下的50%則大多存在於細胞之中。上面我們談到當鈣離子進入細胞後如果發生異常,使得鈣離子滯留在細胞內,將會導致肌肉、神經緊繃等症狀發生。而調節鈣離子進出細胞開關的,正是鎂。鎂可以將細胞內鈣離子再度移出細胞外,將多餘的鈣存回骨質之內。這也是為什麼鎂可以舒緩我們的緊張、緩解肌肉緊繃的症狀。而因為鎂的功效主要是協助鈣離子回到骨質之中,所以攝取適量的鎂亦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避免骨質疏鬆等。攝取鎂對紓緩任何的緊繃都有一定的幫助。但必須注意的是,鎂有軟便的效果,攝取過量的鎂可能導致腹瀉的情形發生,如果在使用鎂離子補充品期間發生腹瀉的話,減少每日的使用量即可改善腹瀉的症狀。

 

三、維生素D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其功效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就骨質保健來說,同時補充鈣質以及維生素D十分重要,因為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如果在吸收鈣質的同時沒有同時補充維生素D,鈣質的吸收效率將會大打折扣;除此以外,維生素D也可以促進骨質釋放鈣離子,維持血鈣濃度的平衡,協助神經傳導、維持肌肉的生理作用等,對於內分泌調整、情緒、腦部、神經系統的健康等皆有很大的助益;此外,維生素D亦是身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營養,可以激活部分免疫細胞中溶酶體內的抗菌胜肽(cathelicidins),能夠促進免疫系統的功能,保護我們免於外界細菌的滋擾。根據研究,維生素D缺乏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充血性心臟衰竭、周邊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與某些皮膚疾病(乾癬、 角質病變)等, 維生素D就是在我們的身體裡扮演著維護健康的重要角色。

 

補充鈣、鎂、維生素D的益處

1、改善失眠情形,提升睡眠品質

在人體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的過程中,鎂離子有一定的功用,所以適量的補充鎂對穩定情緒、鬆弛肌肉、消除緊張有很大的幫助。鎂離子對於調節神經的感應有很大的效果,當人體內的鎂離子濃度不足時,神經細胞會變得很容易受到刺激,造成容易興奮、激動、敏感、神經質等反應。而我們的腦細胞這樣長期接受大量刺激也會導致入睡困難,逐漸惡化呈失眠的症狀。鎂離子可以有效的放鬆腦神經,對於淺眠、多夢、睡不著等睡眠障礙都有相當的幫助,進入深度睡眠變得容易後自然可以提升睡眠品質,讓身體得到更好的休息。

 

2、緩解肌肉酸痛、痙攣、疼痛

鈣離子與鎂離子是肌肉纖維放鬆收縮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電解質,鈣離子可使肌肉細胞拉緊,而鎂離子可使肌肉細胞放鬆。倘若人體所攝取的鈣鎂離子不夠,則肌肉在收縮放鬆的過程中得不到足夠濃度的電解質幫助,自然容易導致肩頸酸痛、抽筋等問題,所以適量地補充鈣鎂離子,對於肌肉慢性酸痛等問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酸痛問題改善,人自然就輕鬆,心情好起來,生活品質自然也跟著提高了。

 

3、改善酸性體質

細胞中的粒線體是產生能量的重要構造,粒線體利用氧氣,通過燃燒蛋白質、醣類、脂肪等物質而產生能量。在產生能量的過程中蛋白質、醣類、脂肪等最終會變為酸性廢物(尿酸、尿素等)。這些酸性廢物主要由我們的腎臟負責代謝,代謝的過程中,腎臟需要透過鹼性的礦物質中和酸性廢物,而鈣鎂離子正是支援腎臟平衡掉酸性廢物的重要元素。在腎臟代謝酸性物質的過程中如果得不到適當的鹼性礦物質平衡酸鹼值,則人體會自動從骨骼中溶解出鈣(脫鈣作用),等支援腎臟平衡酸性廢物的任務完成後再回到骨骼當中(再鈣化),在我們的身體裡,鈣不斷地在骨骼與細胞之間轉移,扮演平衡人體酸鹼度的作用。但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精製碳水化合物、食品添加劑)使得鎂攝取不易,而鈣離子的再鈣化作用(回到骨骼中)必須透過鎂的幫助,一但體內的鎂含量不足,這些多餘的鈣游離在細胞之間,就可能造成肌肉緊繃、易緊張等症狀產生。

最後在品牌的選擇上,建議選擇配方完全的挺立鈣加強錠。挺立是全球第一大鈣片品牌,最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挺立鈣加強錠含六大強化成分(碳酸鈣、維生素D、和鎂鋅銅錳),給予長輩骨骼、肌肉雙效保護! 維生素D3增進鈣吸收,一錠抵兩錠,輕鬆補充2倍鈣,維持骨骼健康不費力!加上高單位的維生素 D 以支持骨骼強度和柔韌性幫助骨骼和牙齒的生長,滿足對存骨本的需求。還能幫助睡眠不受失眠的困擾。 全球鈣片領導品牌,骨骼保養最佳選擇,保健食品首選品牌。

 

來去逛逛>>>更多補鈣產品

 

資料來源

1.男爵風
2.​​健康2.0
3.數位南投地方新聞

 

免責聲明

本部落格內容沒有得到當地衛生部門的批准,不能被用於診斷、治療或提供醫療建議。所涉內容僅供參考。如有醫療或健康方面的任何診斷或治療上的問題請諮詢醫師或其他專業醫護人士。本部落格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替代任何由專業醫護人士提供的意見和建議。本部落格裡關於任何產品的任何主張都沒有被證明能診斷、治療、治癒或防治任何疾病。